又到一年秋收时,青山如黛石榴红。阳光洒在鲁南沃野上,金灿灿的玉米地、红彤彤的冠世榴园,山坡上山楂熟透,坑塘里鱼儿跃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后劲更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幅石榴红、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当前,山东省枣庄市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把“双十百千”工程作为重要载体,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施策,探索形成了“科技赋能、片区带动、村为支撑、全域提升”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秋意正浓,榴果盈枝,冠世榴园丰收在望。一场秋雨过后,果农李志保穿梭在果园内,忙着打理石榴树。李志保种了30多年石榴,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今年的‘秋艳’还没上市就被抢订一空!”李志保高兴得合不拢嘴,“秋艳”石榴树苗还卖了5000多棵。
临近国庆长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采摘、观光。“多余的果子就卖给石榴加工厂,这是双保险呢。”李志保乐呵呵地说。
李志保真正的“保险”其实是枣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支持研发生产高端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新产品,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
今年2月29日,枣庄总投资26.4亿元的5个石榴产业重点项目同时开工,石榴种植、加工、销售等经营主体发展到118家。2023年,全市石榴全产业链产值近40亿元,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40%、85%,石榴饮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枣庄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优势产业,全市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发展到43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5家。
产业兴旺是实施“双十百千”工程的基础和支撑。如今,越来越多的乡镇紧盯农业全产业链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产加销服”有机衔接、“农文旅教”贯通融合,真正实现“壮大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
在华电滨湖350MW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项目现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鳞次栉比,源源不断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昔日的采煤沉陷区水波荡漾、鱼虾成群,一垄垄丹参旺盛生长。
这种能源与产业叠加的“渔光、农光互补”集约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成功范例。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复种套种、“藕虾蟹混养”等生态立体特色种养产业,依托水系资源导入观光、垂钓和湖鲜品鉴等旅游元素,带动促进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薛城区十里湾示范区建成以特色果蔬种植为主体的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周营薄皮辣椒种植园等“一河十园”项目,“三种三收”模式使亩均效益由2000元增至3万元。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徐腾利说,通过示范区带动,全区183个村集体收入全部“破10万元”,20万元以上村超80%,过50万元村85个,过百万元村41个。
乡村蕴藏着丰富的资产资源,但很多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枣庄紧扣解决“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两大瓶颈制约,以市场化手段为促进乡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山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对石嘴子村36处传统民居进行统一改造提升,植入文创市集、皮影艺术、孔子学堂等文化元素,使废弃的农家小院转变为民俗非遗文化研学基地。
翼云湖畔,石嘴子村里炊烟袅袅,村民三五成群坐在石凳上说着家长里短,河水流过石桥,乡村焕发出一片生机。“通过村企共建、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实现倍增,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负责该村运营的翼龙文旅副总经理张曼说。下一步,枣庄将依托特色农业开发更多具备附加功能和溢出效应的文旅产品,扎实做好“吃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推动实现以农促旅、以景兴业。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是基础。今年以来,枣庄开始探索建立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完善“门前三包”、街巷长等制度,深化拓展受益村民认领、环境“红黑榜”“信用+”等村民参与的日常管护做法,不断增强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