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承载者;文物修复师则像是神奇的魔法师,以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耐心,为文物赋予新的生命,让那些古老的瑰宝能够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
山东济宁多措并举培育文物人才,力争让“冷门”不冷,让“绝学”有继。
10月23日,在2024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彩画作文物修复师、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等7个项目全省共93名选手获奖。其中,济宁市参赛选手获一等奖6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2名,获一等奖选手数量及获奖选手总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荣获本次竞赛优秀组织奖。
江新乾作为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承担着文物古建筑的维修工作,在此次技能大赛中也获得木作文物修复师一等奖。“文物建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务必要保护好文物建筑。”江新乾表示,此次比赛,规模大,硬件设施完善,参赛选手多,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提供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舞台,不仅激发了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为选拔、储备文物技能人才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古建筑传统技艺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技’和‘艺’的结晶,是历代营造实践形成的、有一套完整营造理念的建造技艺。”在本次大赛上,彩画作文物修复师一等奖获得者姜鲁说,大赛为文物行业从业人员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在比赛之前认真准备、刻苦训练,在比赛中互学互鉴、锤炼匠艺,提升了工作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脚踏实地的赶考姿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物作为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所在。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的济宁,坐拥曲阜“三孔”、大运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曲阜、邹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3882处,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为济宁遗留下丰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这些遗产,也吸引着更多对文物保护事业充满热忱的人才汇聚于此。
济宁市不断加强文物鉴定及后备人才储备,济宁市博物馆引进专业人才4人,研究生3人。济宁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文物鉴定人才22名、文物鉴定后备人才37名;积极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6场、鉴定藏品636件套,文物修复与鉴定能力显著提升。
一体化推进文物修复与鉴定,坚持把文物修复鉴定机构建设摆在首位,推动济宁市博物馆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济宁区域中心成功落户济宁市博物馆,成为全省首家,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兼具文物修复与鉴定职能的区域中心。济宁市博物馆、泗水县文物保护中心等3家机构列入山东省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争取可移动文物保护资金,申报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2023年争取国家级可移动文物保护资金1370万元,数量居全省第1位,全市6个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获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7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完成结项验收,修复馆藏文物404件/套,《济宁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山东省十大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
遗产保护有新招
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若说人才是文物保护的关键,而持续加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是前提所在。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的历史,守护民族的根本,夯实文化的基石。近年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优渥的区域优势,多措并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走进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曾经的河道总督署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在市、区两级政府的规划和建设下,正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开展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遗址分布情况、遗址历史格局和文化内涵。”该项目负责人说,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项目以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方式对河道总督署遗址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建设集文化展示、遗址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遗址公园。该项目是纳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重点项目,是贯彻中央《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展现运河之都风貌的地标性工程,也是济宁市重点工程。
河道总督署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对于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展示典型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济宁市及任城区推进河道总督署遗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启动了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项目,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文物传承利用工作,让曾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的河道总督署以全新的姿态与世人见面,展现“运河之都”风貌。
这仅仅是济宁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一个缩影。济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部署要求,突出抓好“三个保护”,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推动实施“文物保护活化”工程,构建“一区两园百馆”文物保护体系,推进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累计达72家,先后建成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让优秀文物代代相传。
此外,济宁市还一体化推进文物收集与交易。加强与住建、工信、水务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广泛收集汇总既有文物档案资料。面向社会征集文物线索,全面系统收集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水利遗产、传统民居、文化景观及建设工程考古发现的等各类文物线索,确保文物收集广泛到位、不留死角。首创“一联盟、一行动、一平台”三个一机制,推动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扩大文化济宁的影响力。
同时,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文物商店,推动文物合法合规流通交易。截至目前,济宁市非国有文物商店均已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每月线上实际成交额稳定增长,民间收藏交易氛围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