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到5月,到浙江采茶,干了60天,收入9000元;
6月到7月,到湖区剥小龙虾尾,干了40天,收入5000元;
8月至9月,捆螃蟹,干了30天,收入12000元……细数起这一年来的零工收入,朱萍把账本上的项目一条条加起来,到年底已经有了3万多元。
60岁的朱萍是微山县夏镇街道谢桥村人,既没学历也没手艺的她,硬是靠着一个接着一个的零工赚足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
当被记者问及“如何做到可适配零工的无缝衔接时”,朱萍神秘一笑,逗趣道,“咱背后有人——专给俺们牵线搭桥找工作的‘经纪人’!”
说到“经纪人”,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娱乐圈儿,但在济宁,朱萍口中的经济人却是专为农民朋友提供求供职服务的“劳务经纪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来源不再是单一的产业收入。一定时期内,多渠道、高质量转移就业在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发现,零工等转移就业方式的供需两端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一头想招工的招不到人,另一头想找工作的找不到活,急需一个‘中间环’把这两头捏在一起。”谈到创新推出“劳务经济人”工作法的原因,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东利解释道,转移就业的主要受众是农村大龄劳动力,这部分群体对电脑、手机招工等新手段不够熟悉,因此,从农民朋友身边选聘和培训“劳务经纪人”的想法便应运而生。
12月18日,晨曦微露,邹城市太平镇街边的“老潘”招工点就有村民来找活干。
“潘姐,蘑菇厂还招人不,我想去干。”55岁的老王满怀期待地问道。
“招着来。你的条件不孬,我把你的信息推给国凯人力的翟经理,你先回家吃饭,听着信儿。”
不到8点,国凯人力的负责人翟祥臣来到了邹城市太平镇东里彦村,跟招工点负责人潘红梅进行了对接,便带着老王到镇上的一家食用菌企业去面试。
途中,翟祥臣跟老王拉起了呱。“工作态度忒重要了,认学肯干,服从安排,都是人家看重的。”
到了企业,面试、录用,一看时间,刚好八点半。
“太感谢了,不光免费介绍工作,还附送面试指导,潘姐办事,就是细致。”老王激动地说。
在太平镇,潘红梅正是邹城人社部门优选出的“劳务经纪人”,她不仅原本就从事零工职介工作,手中握有部分劳务资源,更熟悉周边村民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她介绍的工作,村民们干得都很放心。
为了让老牌职介人更符合新身份,人社部门不仅对像潘红梅一样的“劳务经纪人”进行了系统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便于他们做好政策落实的中间人,让各种就业优惠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在有效提升供求对接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济宁市人社局致力于基层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创新,在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村级招工点(联络点)。招工点多由了解政策、熟悉村情且经过了专业化培训的“劳务经纪人”负责,他们不仅能够全面及时获取群众的就业需求,第一时间对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岗位匹配,更可利用自身掌握岗位信息多、面试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服务灵活多样等优势,免费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等升级服务,让基层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人力资源服务就在身边。
截至目前,济宁全市52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建设,设置各类服务站点(劳务经纪人)2258个,形成触达镇村、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3.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