泔水如何变“宝贝”?山东三聚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烃基生物柴油加氢异构、油脂预处理精制等技术,把废弃地沟油变成清澈如水的生物柴油。
一块新材料可以薄到什么程度?新热浪3D打印设备制造及产业化项目0.03毫米的细微结构和0.06毫米壁厚结构产品,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一半。
义齿制造能够有多快?30分钟,完成义齿CAD数据设计并回传,2小时左右,实现患者戴牙。山东迈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美展示了“数智力量”。
将满载收获的图景叠合,可见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不断萌芽、长出新叶。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百强城市、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百强城市……一系列称号的背后,是日照以科技引领发展的攀“高”逐“新”之路。
驰而不息的向“新”步伐
当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每一座追求更好发展的城市,都在加快向“新”而行,日照也是如此。
当下,山东港口日照港拥有10大类、50余台(套)自动化装卸设备,也有全国港口首台无人驾驶电动机车、翻车机自动摘钩、火车自动清车等关键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压减85%……放眼望去,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区运转顺畅,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岿然屹立。
以智慧绿色港口为主战场,山东港口日照港五年落地实施科技创新项目96个,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向“新”求“新”的信念与坚持始终跃动在日照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脉搏中,时时可见、处处可感——
看钢铁的创新。百亿元的研发投入,42项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开展的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还有13项ESP无头轧制集成创新技术,日钢集团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质量超薄带钢生产基地,ESP年产超1000万吨。
看新材料的突破。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在岚山区国鑫箔材(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员于圣琨的眼里,答案或许就藏着一片0.01毫米钛箔里。就是这0.01毫米,突破了国内电子信息材料的“卡脖子”难题,不仅让企业掌握了更多市场话语权,更带来了高效益回报。
看低空经济的起势。山东飞奥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掌握从原料加工、零件热处理到整机组装、测试等一系列流程全自主研发生产的无人机发动机厂家,目前已研发40余款无人机发动机,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以点看面,山东源航超轻材料、中天无人直升机项目等10余个优质低空项目也先后落地。
方向越来越明确,脚步越来越坚定,日照正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传统产业正在催生新的动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在不断向“新”而行、向“实”发力。
精准发力的科创“因子”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奋楫扬帆,日照的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当作引领发展的引擎。
岚山区睿航轻量化智能制造项目一体化异形薄壁管件内高压成型技术的应用量产,可实现减重20%、降本15%以上,填补国内热成型技术在汽车及航空航天核心组件领域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制造的空白。
三一重能(日照)风电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综合运用“精益制造、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及绿色制造”四大技术,是目前全球风电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
日照加强科技型企业渐升式全周期培育,精准给予创新要素支持,为关键时期的科技创新增添了韧劲。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718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050家。
去年7月,在全市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人员不约而同地为阿米精控纳米传感器及纳米制造成套装备项目鼓起掌来。该项目在关键技术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其生产的系列产品已成功用于国家大科学装置、宇航工程等国家战略科技领域。作为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的孵化项目,项目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的创新“吸附”。
科技创新,平台为基。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结合日照发展特点,先后组建了高端装备、特种机器人、微纳仪器、新能源汽车等20余个专家团队和研发服务平台,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不只是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日照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一个中心”,聚力夯实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三类载体”。数据显示,全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33家,省级创新平台达到353家。
平台效应叠加下,日照产业升级蓬勃发展,后劲十足。科技创新的满天繁星,正在汇成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星河。
澎湃向上的创新生态
当前,越来越多的科创元素在城市间酝酿涌动,拉满了科创“氛围感”。
从“一头牛”到“一杯奶”的转变里看科创含量。山东鲜淳乳产品加工项目是目前省内单体最大的乳制品加工项目,打造“种植—养殖—加工—产品”的生态全产业链,采用世界先进的杀菌、过滤、无菌灌装以及自动化中控等技术,进行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
从一个场馆到10万人次的流量看科创火花。去年7月,市科技馆客流量创历史新高,达9.4万人次。机器人大赛、无人机表演、VR科学课、图形化编程……一系列充满新鲜感和科技感的活动把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普资源送到了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身边。
融入城市发展基因,“科创的总和”正一步步构成日照“发展的总和”,而这一切有迹可循——
更多政策赋予了保障。前不久,市科技局召开发布会,旨在引导和鼓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等积极参与,协同解决日照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事实上,日照始终深入落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坚持聚力打造高质量的“1334”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政策向创新倾斜、力量向创新汇集。
更多金融提供了活水。去年6月,日照为五小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发放首笔科技创新再贷款300万元,体现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精准支持。
日照坚持政府、企业、银行、投资机构“四位一体”,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全面推进“投贷联动”,探索开展“拨投贷保”新模式,推动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创新实现新突破。
更多人才集聚了活力。山东奥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密金属掩膜板打破国外垄断,创新研发出这一高端技术的就是一群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创业青年。
组建科技创新智库,布局“一链一高校、一链一专家团、一链一首席专家”;做好“城市+大学”文章,开展9期“智汇日照”科技合作交流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164项;与韩中文化经济友好协会、日本技术士会签约共建中韩日合作交流中心(日照)……从市科技局的一系列做法中可见日照真心引才、悉心育才、倾心留才的决心。
路在脚下,行以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大潮中,日照能够激发更多动能、收获更多希冀。(何高迪)